目前分類:閱讀作為一種病 (1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不流血》。巴瑞科。大塊文化。
                                                                               
故事開始於一場屠殺,戰爭中一切都未曾結束,刻意的和不刻意的都是傷害,
能被剝奪的不僅僅是自由、生命、未來和所有理所當然的生活想像。三個男人
走進一座農場,殺害了一個男人和他的年輕兒子。躲在地洞裡的小女孩,因為
年輕男子一念悲憫,必須重拾著破碎不堪的人生向前走。
                                                                               
故事轉眼來到多年後,頭髮已花白的年老女子,在賣彩券的票亭找到了當年的
年輕男子,殺父仇人也已是個日暮的老頭。在咖啡館裡兩人說著各自不同的故
事,同一件事的不同版本,細數多年前的一個事件走向的幾種人生。末尾在旅
館的房間,安靜依偎的男人女人,寬恕永遠需要無止境的智慧。
                                                                               
                                                                               
『儘管生活是那麼不可思議,也許我們唯一的願望就是想重新回到孕育
  了我們的地獄,就是想生活在把我們從那個地獄裡救出來的人的身邊
  ,我們正是帶著這唯一的願望生活下來的。......她懂得只是,想回
  到自己被摧殘過的地方,而且多年來夢想重現那一刻的那種本能的願
  望比什麼都強烈。她想到的只是,誰救過我們一次,就會永遠救我們
  。那是在一個深邃的地獄裡,我們就是從那裡來的。但突然,寬容之
  心油然而生。不流血。』
                                                                               
                                                                               
世界裡發生的事我們原本就無從理解,所謂對錯不過也只在於夜裡是否能夠安
穩入眠,愛與恨總是交織,這正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戰爭永遠都還不曾結束。寬恕是否真的是離開戰場的唯一道路?

w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刑報告》 潘軍 著。正中書局。
                                                                               
手賤拿起來翻的書,你知道的,我有那種能耐,
在圖書館裡隨手抓起從來不曾有人借閱過的書。
                                                                               
『只要死刑還存在著,那麼整個刑法就都散發著血腥的氣味,
  整個刑法都帶有陰森恐怖的印記,整個刑法都充滿著報仇雪恨的污點。』
                                                                               
這只是一本小說,不是很厲害的,參雜著推理或愛情的彆腳戲碼,
很自然地,死刑與否,是生命倫理學的議題,
這本書的敗筆,在於什麼罪都死刑,於是不斷趕赴刑場的過程裡,
生命的重量因為小說的頁數而變得輕易,偽裝著社會主義中的暴力。
                                                                               
人的性命值多少錢一條?死刑的推定裡有多少人性?
以殺人的方式制止殺人,因為邏輯的循環而停滯在權力上,
Jacques Derrida認為我們應該拿出寬恕,
因為寬恕的可能在於它的不可能,寬恕不可寬恕者才是寬恕存在的前提條件。
我想起有本書叫「寬恕是唯一的路」,我認為不唯一,但身為種種可能中的一種已足夠......
                                                                               
人還是要有點自律性才行。
 

w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求證,這是今年度最好看的戲。
 
一個數學家的女兒,休學照顧發了瘋的老爸直到他死去,
控制安排著一切的姊姊、父親的學生,另一個數學家。
精準沈穩,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對白都那麼有力,
直接毫不留情地,把情緒從心底拖出來,抵抗都來不及。
 
面對一個瘋狂而天才的父親,要如何證明自己沒發瘋?
受過傷的人會懂,有很多時候,我們連自己都無法證明,我們被許多的其他所界定。
 
也許我們一輩子的努力,
都在恐懼著自己其實真的像自己的父親,或母親,
是難以逃脫的宿命,一輩子要背負的陰影,
我不知道需要幸運,還是多少努力,才能逃離,才能不在脆弱的時候跳回傷害的家庭。
 
我想起父親死前的一兩個月,對我不停的電話騷擾,
他說他病了,他需要關心,他說要我寫他的傳記,他說他其實很多事搞不定,
我用冷漠和逃避面對這樣的沈重,我偷偷寄錢給他,深夜回家看看卻不敢打照面,
往往在夜深下班時間一邊開車一邊哭著回家的路,苦不堪言。
現在只能說,一切都過去了,而我,完整而穩定。
 
我其實相信自己的聰明、堅毅,都來自於他,
我也相信自己有著暴躁不穩定的血液,
那都不是我能選擇,必須一輩子學會抵抗或適應,
用了那麼多年,我才學會接納自己。
 
如何證明自己身心健全?也許無從證明,就像我們總難確認自己存在。
『人們不能用禁閉自己的鄰人來確認自己神智健全』,杜斯妥也夫斯基說,
我們無從求證。

w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2005 03 01 《我們鮮少如此旁觀愛情》-- Barbara Gowdy

We So Seldom Look On Love

《特別的吻給特別的你》
Barbara Gowdy
商周出版 2003年10月

3aeb3db8

屍體最令人興奮的一點就是,它完全專注於死亡。』

我不得不承認,閱讀越來越困難,因為專注於什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總必須或身不由己地,一心好幾用。也因此我總在破碎的意識與完全不明顯的現實感之間跳躍著,朦朧地存在著。

Gowdy是一個很棒的作家,文字精鍊詭異,並且太過有能量,太正常或正確的事情總是吸引不了我。我也看了這部電影,不如想像。

  bacdc200

人死了,血肉之軀開始分崩離析時,會散發一股極為強烈的能量。當一樣東西變成相反的東西--例如愛變成恨--總是會產生能量,事物的極端之點總是會冒出火花。但生變成死是最極端的極端之點,所以人剛死之際,冒出的火花真是大得不得了,既魔幻又充滿爆發力。

當一樣東西變成相反的東西,生命從無到有,由生到死,都有火花,但死卻不與無相對立,相反的相反,卻並不是本身,很詭異的一種邏輯,輕而易舉超越了二元。死亡本身的確是帶著莫大能量的,一種令人戰慄的狂喜,強烈的吸引力,讓你一邊抗拒一邊向前走去,罪咎凝聚著欣喜,欲望混雜著逃避,自虐的歡愉,一種英雄式的悲劇情懷,朝思暮想的禮物本該伴隨著天譴。

我對於死亡,與其說是好奇,不如說是一種宿命的追尋,因為它本身,太有吸引力。所有的哲學家都想勘破的大秘密,無法分享的,對自己最誠實的成就感。我很想窺探,當然也很想過去,你知道的,佛洛伊德說,這是一種本能,也許是身不由己的那種。

他的屍體迸發出如同一顆星星的能量。』

戀屍癖,好華麗的一種稱呼。屍體專注於死亡,人,專注於死亡的屍體。如果讀者專注於閱讀,如果活人專注於生存,如果觀眾專注於凝視,如果旅者專注於前方。世界是一場心照不宣的舞台催眠秀,請你專注地存在著。

w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